(一)为学生创设更多阅读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向学生推荐他们感兴趣的读物,在班里开设图书角,组建阅读小组。这样的方式是以老师率先带头将读书活动在学生中间展开,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最大程度的将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并且按月份将书籍进行更新,根据学生的读书效果,提高书籍的层次和深度。例如:阅读活动在低年级中展开,难度有些大,我组的姜红老师就带领他们班的孩子自己先开设了班级图书角,鼓励孩子们从自己家中带来自己非常喜欢的少儿读物,利用一节课,让孩子们自己来介绍,自己从家带来的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读后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收获,分享给班里的其他孩子,从而带动其他的同学也来阅读这本书。这样,孩子们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做好了推荐阅读的准备,课堂上都争先恐后上台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认为的好书。推荐的孩子只有认真阅读了,才能把书介绍的详细、有趣。而其他孩子,通过别人的介绍,对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也有了想要马上阅读的欲望,这样,就调动了低年级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这仅仅是一个开头,而后又在姜老师的带领下组建阅读小组,大家一起阅读。低年级孩子由于识字量有限,采用这样的小组形式的阅读方式,使学生有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他们读书时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保证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合理。在第二学期的教学实验反馈中,这种阅读兴趣的培养效果明显,姜老师所带的阅读实验班表现出了,孩子的朗读水平较之其他班级明显要高得多,在公开课上,孩子们在课外知识的含量上也明显的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本学期,学校组织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讲革命故事比赛中,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博得全校师生的赞誉,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很大的鼓励。
2.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要求,各种阅读活动的有序开展,保证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实践证明,没有一定的读书量是学不好语文的。读书量少必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语言词汇的积累不丰富,这样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就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朗读的各项活动的开展和语文教学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高年级的阅读活动中,第一学期我组的李成词老师和范芸老师主要采用的是结合语文教学要求,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再定向推荐阅读相关内容,并且定期开展和阅读相关的活动,有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等。这些活动也不是随意性的,基本上每一个活动都有它阅读的主题和范围,这样就更好的在活动的开展中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且,这样的活动一定不能流于形式,要正式,正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好的让他们在课下能够主动,积极地去阅读,变兴趣为动力。第二学期不仅依然坚持上述方法,更多的是对这多半年的阅读研究进行适时的效果自查和反馈。而且结合区上读书月活动、大学区两次演讲比赛、学校经典之声校园广播活动的展开,将这一课题研究扎扎实实的进行了下去。
(二)、重视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现在的学生,只重视课内的学习,忽略课外知识的阅读,这样就造成了视野的狭窄,语言的空洞,构思的俗套,所以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而要让学生有这种意识,我们老师就要善于引导,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能感觉到阅读既是一种任务,同时又有着阅读的兴趣。
1.低年级阅读小组的读书活动,老师鼓励小组的同学共读一本书,注意读顺书中的字词,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思,遇到不会的知识点,学会利用工具书,或者问老师,家长。并且在书上把生字的注音,词语的解释摘录下来,在小组里鼓励孩子们争当“小老师”,向其他的孩子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这样就不会在读书时遇见的难字、难词,成为孩子读书路上的“拦路虎”,而让孩子丧失读书的信心和乐趣,老师的这种正确方法的指导依然能调动起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也给予了低年级孩子合适的读书方法,为今后语文学习的积累奠定了基础。
2.高年级的阅读学习方法的要求提出更高要求。俗话说:不动笔不读书。有了读书的兴趣不代表一定能读好书,读透书,从读书中有收获,所以,老师的指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学生在读书学习中,先指导孩子选择有利于自己学习的书籍去阅读,远离“魔幻、恐怖类”的书籍。在阅读中,根据阅读的要求,在字里行间圈点勾画,以示重要词句;还可以在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号,找到合适的途径解答;在读书中遇见优美的语句段篇进行积累,还可以勤背诵等等。我组的范芸老师还鼓励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阅读小本,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书,一边积累,可以摘抄,可以是读书心得。我校六二班的一位同学在看完《红楼梦》后,能主动写下红楼梦的读后感,内容深刻透彻,很打动人。如果说,第一学期阅读效果仅表现基础较好的孩子身上,那第二学期,在班级开展的集中完成同类书籍的阅读,写同一种书的读后感活动中老师感慨的不是优等生有多大的飞跃,而是觉得一些学困生有了或多或少的进步,让人欣慰。从文章中感受到这些孩子对文中的人物特点,告诉我们的道理……等方面,开始能够抓住比较重要的环节阐述自己的观点,思维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不再向以前的读后感,只是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给人们启发的东西往往只揪住皮毛。阅读的效果应该是体现在大多数孩子身上的,也不可能还很短的时间里达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成效,哪怕是点滴进步,也是让老师格外高兴地。
(三)、学校创设阅读平台条件,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拓展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近几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的阅读水平,同时也利用一切校园资源,开发校本教研《小学生经典美文诵读》,就本校学生的阅读水平,分年级段推荐经典美文阅读内容,不仅如此,在校园文化的内容上增设了“经典堂”,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渠道,就连教学楼梯间隔上,都附有《三字经》《弟子规》以及《论语》等一些古人总结出的伦理道德的阅读知识,这些都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设了一些有利的条件。
不仅如此,学校还利用周二、周五中午时间开办了《经典之声》广播,在担任广播站的编辑、播音等工作中,低年级凸显了一批很有朗读天分的孩子,不仅仅在文章朗读的流利上,而且在孩子的对话,对问题理解上也较之上学期有了明显的进步。高年级学生的提升效果就更明显了,本身他们的识字量就有了一定的积累,孩子自身对阅读产生兴趣,加之,学校阅读氛围的创设,有关阅读效果竞赛活动的开展,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方面的要求,以及中国自古以来博大精深的悠久文化知识底蕴的熏陶和无穷魅力,都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不少教师都能积极参加实践和研究,学生在开放式课堂教学环境和开展的各项有关自主阅读活动中了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调动了自主阅读的兴趣、收获了阅读带给自己的进步。师生的共同发展可以体现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教师的《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论文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案例集》等已整理成册。
课题实验研究的开展,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转变,在教学中渗透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思想,突出语文阅读的基础性与工具性,对学生进行开放的、全面的评价。课题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快速成长得益于课题的研究,教师的快速成长又有力地推动着实验的深入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