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新疆石河子大学王仙《创意法思维在医学类院校微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创意法思维在医学类院校微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核心就是科技实力,科技的实力来源于人才的储备,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日益增高,应试教育模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的需求,创新教育,因材施教,逐渐成为了我国新教育理念热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如何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育,如何使更多的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医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心。有没有一种教育体系,既可以让学生适应不可避免的“应试环节”,又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充分开发自身,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实践,这也正是创意法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创意法教育是一种教育者运用“创意法”思维,对受教育者的“创意法”思维进行“展示、激活和修复”,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和谐发展的创意教育体系。本课题以医学院校微生物教学为基础,以遵循创意法教育中“最差即最优”的平等教育理念,摒弃“优生”和“差生”的观念,探讨创意法教育在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中,对医学生创意思维的锻炼、培养的作用。以期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意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以适应未来的竞争需求,适应全球化经济时代的要求。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创意法教育理论:创意法教育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和实施,近20年来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进而不断完善,其理论和实践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其主要成果体现在提出“最差即最优”的全新的平等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教育,能够最大范围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成才,极大地利于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节约教育资源。创意法教学运用“双脑教育”模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思维,打破传统教学中的“优生”与“差生”的区别,建立了一种全脑思维的用脑科学理论。使传统的对“优生”和“差生”的区分转化为仅仅是思维方式不同而已,极大地提升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潜能的开发。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实验对比法。

  调查法: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共同学习相关资料文献,加深对创意教学的认识,有利于在实施过程中更好的把握教学形式。另一方面,用于对课题实施过程的前后问卷调查,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了解课题实施的效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学生方面的评价参考。

  观察法:对于创意思维变化的课题研究,往往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行表情体现出来,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反应行的洞察,以及在实验课上学生的操作积极性、思考积极性的观察,可以客观的体现学生的变化。有效配合了对学生调查问卷选项的判断。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在课堂上进行某一内容的全班大讨论,尤其是在实验课上,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用知积极思考的能力,同时在不同学生之间起到了相互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广度和深度。

  实验对比法:同时设置对照班级。以传统教学和创意思维教学形成对照,通过结合前面的问卷进行对照分析。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意法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

  1)创意法教学理论的普及:课题组成员的学习,是课题能够顺利实施的首要工作,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使每一位成员能否领会差与优的关系,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挖掘其学习潜能。

  2)深入理解创意法教育理论的实践途径:在创意法的教育理论中提到展示“最差生”的创意思维,激活“最优生”的创意思维,修复“一般生”的创意思维。理论的高度精华的凝练,要转变为实践操作,必须探讨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执行途径,通过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讨论操作可行性,最后制定实施方案。

  2.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状分析

  在前期医学微生物的教学全程结束后,通过对学生调研、总结,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学生的总体认识如下:

  1)思想重视度:整体居中。主要原因与本课程为医学专业基础相关。由于针对病原菌感染的治疗均为抗生素,因此,对于疾病的病原学鉴别诊断往往被忽视,给多数人造成的感觉就是,只要能判断出来是病原体感染,只需按照本科室的常规治疗思路依次使用抗生素即可,因此忽视在这种鉴别诊断体现出的思维过程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的课程的一部分属于生物学的内容,很多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

  2)对后期课程的帮助:很多学生对医学微生物的课程的理解仅仅当成是一门生物类的课程,而往往忽视它是一门重要的医学类基础课程,是很多临床疾病的发病根源。尽管在研究内容上有类似与生物类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更强调它对医学疾病的重要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不太重视病原菌的致病过程,认为这门课用处不大。

  3)在学习中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改善:很多学生认为医学的操作就是体检,问诊,对于微生物学的操作上重视度不高。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对实验设计的理解。即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在实践操作中,缺乏对问题的系统思考,不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仅仅是按照实验指导操作指南按部就班的完成,而不是根据实际目的去思考。在进行操作时,也缺乏对实验过程的统筹规划设计能力,体现出缺乏对实际问题的系统组织能力解决能力。

  在教师带教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对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初步分析如下:

  1)理论课上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体现的不明显。尽管学生说,希望多些实际的,少些照本宣科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又如何运用理论去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呢。在对学生思维引导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仅仅是为了毕业找个工作,因此理论课的学习仅仅成了一种基础理论介绍的初级课程。

  2)实验课上,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度明显不足。学生习惯于转抄实验指导,对实验的操作认识不够,仅仅简单地理解成单纯完成实验而完成实验,很少对实验的设计、实用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学生也很少重视对实验操作的总结归纳,操作被动,实验课变成了纠正基本动作操作的课程。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显然是被抑制的。因为学生不感兴趣,进而失去积极思考的动机,最后造成为了考试强化学习记忆,然后以闭卷考试完成一门课程,极大地浪费了本科的宝贵时间,失去了能力提高的最佳时机。

  3.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训方案及实施

  在对学生的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采用小班实验,平行班对照,在小范围内从不同角度进行。下面以其中的几个教学环节为例介绍。

  1)在理论课上,以消毒灭菌一章为例,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首先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使用对象。然后布置思考题和场景设置,让同学置身其中充分思考。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后发现主要受上课的课时受限,再加上学生很少有课前自学的习惯,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进行应用。通过调整,将作业布置,由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并提交设计方案。给“差生”一个充分的学习思考时间,给“优生”一个拓展思维的空间,给“一般生”一个加强理论学习效果的机会。

  2)在实验课上,以革兰染色为例介绍进行的实验设计改革。在传统的经典实验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的对各个步骤进行分解验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安排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为实验小组,取长补短,加强实验效率的同时,对调动不同能力学生的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

  3)在课余,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科研训练计划,加强对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凝练形成科学问题,进而通过不同能力的学生的组合以实验研究的形式共同完成一项工作。给学生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同时辅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再次消化吸收。

四、课题实效

理论课学生作业实验设计方案:

  消毒灭菌章节:请设计一现实环境,谈谈消毒灭菌的具体实施。

  现以部分学生的设计方案列出:

设计一:

对肝炎患者入院前后工作中涉及的各种消毒灭菌工作。肝炎患者具有传染性,故需要对患者接触过的和与患者接触的任何物品都需要处理:

  入院:

  医护人员应戴口罩和手套对患者进行体检和抽血等操作。尤其是抽血操作,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对皮肤采取酒精消毒,然后采用经环氧乙烷灭菌的处理的采血针,将血液收集于无菌的采血管。

  住院期间:

  应对病房进行紫外灯的定期消毒,属于空气消毒处理。

  对患者的血液样品进行检查时,需要戴手套,同时对用完的血样进行灭菌处理。

  对患者的床上用品需要进行定期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对患者使用完的物品进行集中处理,可以采用集中焚烧处理。

  出院时,要及时对患者床上用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

设计二:

外出户外活动中的应用。外出活动中,由于没有医院的条件,故更接近实际应用。

  外出野炊,户外取水后可采用过滤沉淀,然后通过煮沸法进行饮用水的灭菌工作,进食时尽量避免手对食物的直接接触,采用一次性手套,同时对餐具使用一次性的,通常一次性餐具是经过环氧乙烷消毒剂处理过的。使用完的物品集中处理。

  如遇到擦伤,可采用清水冲洗伤口后,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

  如遇到出血,应及时采用清水处理伤口,用水煮过的干净的布包扎;如果有坏死组织,则需用水煮或火烧过的剪子清除坏死组织,以避免坏死组织中的细菌大量繁殖。

实验课学生实验设计方案:

  革兰染色为例展开实验教学:

  革兰染色的基本步骤:

  涂片制备:取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一个加入到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混合均匀后,自然干燥,过火焰固定。

  染色:初染:结晶紫染色1分钟,水冲洗甩干;媒染:碘液染色1分钟,水冲洗甩干;脱色:95%的酒精脱色,均匀晃动直至无颜色析出后,水冲洗甩干;复染:石碳酸复红染色30秒,水冲洗甩干。用滤纸吸干水分后,油镜镜检。

  启发学生思维:

  1、为什么在载玻片上滴加液体,而且选择生理盐水,换其他的可以吗?

  2、自然干燥后过火焰固定,直接火焰固定行吗?

  3、染色步骤的时间和步骤是否可以叠加,变动?

  带着类似这样的问题,实验室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验证,然后总结汇报。

  1、加生理盐水的作用:主要用于提供液体环境,因此,如果待染物为痰样,或者液体培养基中的菌,则不需要加生理盐水。另外,滴加生理盐水也是为了保证生物所处环境的渗透压,如果没有生理盐水,则可换成其他的缓冲溶液,如PBS等。结论:染色过程中需要液体环境,主要目的是将待染物分散开。

  2、自然干燥及火焰固定的作用:通过自然干燥而未进行火焰固定的,经过染色后,镜检时发现菌量大量减少,甚至没有。因此如果是未知临床送检标本,本来菌量就不如培养后的菌种的量,如果不经过火焰固定,则非常容易造成漏诊。相反,如果不经过自然干燥,而是直接进行火焰固定,最后观察时细菌死亡崩解明显,无法观察结构。自然干燥的目的主要是粘附,固定一方面加强粘附,另一方面杀菌。

  3、初染:初染时间延长,对结果的影响不大,延长时间染色在脱色时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稍微更干些;初染时间缩短,镜检时颜色偏红,初染剂量增加对结果影响也不大,只是脱色时时间稍微长些。媒染的剂量和时间的延长对结果的影响也不明显,但是如果不加媒染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结果观察时发现革兰染色阳性的染成紫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颜色偏向红色。如果将初染剂和媒染剂一并加入,结果观察时发现基本上都是染成阴性。结论:

  1)初染的时间不易缩短,缩短后容易造成假阴性结果。

  2)如果不加媒染剂,结果容易出现假阴性。媒染剂的作用主要是增强初染剂结晶紫的作用。

  3)由于二者同时加入后的结果往往出现阴性结果,可初步认为,媒染剂可以和初染剂结合,而结合后的大分子不易进入细菌,因此需要分两步,使之在细菌内部结合形成大分子。

  4、脱色:脱色时间延长,结果多数为阴性;脱色时间缩短,结果又容易出现阳性。脱色使用的酒精的浓度为95%的,此浓度下比75%的浓度更易使细菌的蛋白变性,浓度减低不易脱色。因此,脱色时间的把握是革兰染色的关键步骤,也是此方法的难点。脱色时间长,容易造成假阴性结果,脱色时间短,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使用高浓度的酒精更容易使细菌变性杀死,进一步起到灭菌的作用。

  5、复染:延长复染时间,镜检观察时发现,全部的细菌均染成红色。缩短时间,革兰阴性菌的颜色往往不太明显。因此,结论:复染的时间不宜过长,延长时间容易造成假阴性结果。

  进过学生的分组验证,通过实验的观察结果得出的结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研工作的不容易,同时,也锻炼了思维的能力。

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的科研训练:

  在课外时间,借助于学校提供的科研训练平台,积极引导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探索实践。以2009级临床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试点,2009级在2011年已经学完微生物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有很强的知识探索能力,对他们开展这方面的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能力,具体步骤和成果如下:

  1)课题方向选择:组织学生开会讨论,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可行性和实用价值,然后凝练科学问题,拟定课题项目名称。全程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主,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拓展思维的广度,积极发现问题。关键是把问题凝练出来形成科学问题,是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的主要工作。

  2)查阅资料,撰写标书:根据主要研究问题,查阅相关文献,以了解目前的现状。

  3)设计实验步骤,制定研究计划。

  学生成功申报研究项目:大学生对抗生素认知及使用行为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截取部分):

  由于学生考取研究生,未能把工作做完,但在此过程中已经充分的展示了思维训练取得的效果。

五、课题总结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课堂:

  目前的授课形式主要以PPT的形式有老师讲解,由于课程改革,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课程的学时都进行了调整,只要表现在理论课是压缩,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因此,多数老师的最大感受就是每堂课的满堂灌,否则按照大纲要求都讲解不完。结合课题的需要,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了大胆尝试,选取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改革,经讨论分析以消毒灭菌章节为例进行。主要缘由是基于以下几点:1、本节内容的实践性较强,不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今后的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时时用到;2、本章与其他章节不同,相对较独立,而且没有涉及太多生物医学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自学。通过提前通知学生,使学生有个准备的过程,在课前将一些基本知识预习理解,有助于在课堂上交流。为了避免学生的惰性,将学生分组,在组间进行评比,并给与一定的奖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自己讲、互相评、提问题、互相答,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思考能力。

给学生一个互动的机会:

  学生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想象、联想的方式,往往老师觉得很难得解释的问题,其实在学生脑海里也有其自己的理解角度去解释,而且有时候非常到位。或许这就是一个人的模式思维,教师在常年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如果仅仅要求老师单项变换思维,寻求学生理解的途径、办法,不如听听学生的,往往能启发思维,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

给学生一个平等的感受:

  在课堂上,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即主要是中等生),上课所提的问题主要以基础知识的考察为主,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再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更难的问题。而此时,成绩优异的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么感觉太简单,要么感觉太难,因此,在课堂外,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做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学生有自己的舞台、自己的空间,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引导进行科研训练,有助于将其已学的知识迅速升华;对差生进行实践教育,帮助你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位置。比如说有些学生电脑水平很高,但是对学习就是没法进入状态,那就充分发挥其电脑的爱好,让其完成对部分理论知识的网上动画的搜索,在搜索过程中,无形中学到到进行科研的必须基本功——文献搜索的能力锻炼。同时,为了完成高质量的影视资料收集,又必须对内容进行浏览,此时就是一种学习。尽管其理论学的不太好,但是只要达到大纲基本要求,充分的锻炼、发展了其他的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也非常有帮助。

实施中的改进:

  一般对学生的授课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通常理论课45分钟,实验课13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按照大纲要求严格安排教学进程,因此,在具体实施改革时,就发现有时无法在课堂上对所谓的差生进行指导,通过对创意思维的教学的深入认识,课题组成员的积极讨论,创意教学的实施更多的应该注重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此时对学生的影响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微生物相关的教学问题,而是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角度多方位的调动,积极培养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弱化对分数的追求,同时弱化因分数的影响而产生的厌学心理。比如说在学生中开展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学校的科研训练计划。

  六、课题组织

  主持人王仙,课题组成员主要有邢建新、孙向彬、刘斌、方芳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教研室主任和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教务科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七、参考文献

  [1]龚明福,贺江舟,赵小亮.建立创新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7, 19(1):94-96.

  [2]裴国凤,李晓华,阎春兰.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11):123-125.

  [3]张雄鹰,程红兵,陈云霞.医学微生物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1):3-4.

84.jpg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